三四岁的小男孩,走走停停,不时的就会被路边的东西给吸引。而父母在不停的催促,“快走快走,我们今天还得赶去大皇宫,再玩来不及了。”小男孩在催促之下快走几步,可是一会又故态复萌,继续停住蹲路边玩。那位年轻的爸爸急了:“你快点行不行?带你出来玩,你就知道看这些花花草草,哪里不能看啊!这样多亏啊!“
一旁的妈妈也不太高兴,父母俩丝毫没有顾及孩子已经开始委屈的情绪。只顾着催着孩子走,小男孩忍不住就开始哭闹了,坐地上不肯走了。
见此一幕,我有些感慨。
亲子游究竟是玩什么?真的如那位父亲所说,要看到什么特定的景色才算不亏,才是目的吗?
我承认,对于很多人来说,出门旅行,特别是亲子游,多多少少都带着些涨见识开眼界的心态。我也一样,最初喜欢带六六旅行,也是希望那些在家里看不到的风景,能给她的生命更丰富的体验。
所以,出门也会查攻略做计划,以期遇见更好的风景,仿佛才不虚此行。
可是一次次的旅行下来,我却慢慢发现,孩子所见所感,与我们真的不一样。
曾经有人吐槽孩子去长滩挖沙,去巴厘岛挖沙,去三亚还是挖沙,无论是多好的风景,对于孩子来说,也许都不及那个沙坑来的有乐趣。
跑那么大老远,就是为了挖沙,值得吗?
我想是值得的,六六两岁多的时候,我们从三亚旅游回来。她也是挖沙挖的不亦乐乎,看她开心也就由着她了。虽然事后我们也感慨过出来一趟就是挖沙了没干别的。
过了没多久我们一起读绘本《坐电车去旅行》,里边经过一个动物园,我指着马问她这是什么,她想了想:“马”然后强调:“我在海滩上看到马在走。”
很多时候,我们想让孩子看到的,和孩子自己会看到的,不一样。而那些感受,对于我们来说,可能是无足轻重,可是对她而言,就是快乐,亦同样是一种成长。
也许没有看到更多的风景会有些“亏“,但是快乐无价(也许有的父母会说:快乐能当饭吃?)。那时那刻孩子的获得,又有谁能以值不值得来定义呢?
◆ ◆ ◆
其实不仅仅是旅行,很多时候,我们做家长的都是这样不自知的局限了孩子的消费观。
之前在游乐场里看到过,一个小孩就喜欢在海洋球池里滑滑梯,来回了无数趟,可是一旁的家长却时不时就提醒孩子,我们去玩什么去玩什么。那个小女孩不肯,家长就开始抱怨:“花100的门票到这里边,你就喜欢滑滑梯,小区楼下就可以玩啊,跑这边来花钱玩干什么?太亏了。”
那位妈妈理所当然的认为,花了那么多的门票钱,不把游乐场玩遍了就很亏。
殊不知,走马观花似的浏览,远远不如心无旁骛的体验。
而消费,最重要的就是体验的过程,而不是占有的结果。
而这样不同的消费观,有时候真的就是格局大小所致。
以前看了一个文章《“年入80万,刚买了学区房,因为一只30块钱的气球,我们要离婚了”》
“一家人带孩子去动物园,孩子看上了一个30块钱的气球,特别特别的想要,老公死活不给买。这个妈妈身上只有28块现金,情急之下不得已用微信给路人转了两块钱。因为这件事,老公第一次提出了离婚,理由是她不过日子。
女人觉得委屈,因为他们明明已经熬过了最苦的日子。
自己和老公一步步打拼,做到年入80万,换到了三居室的学区房,言语中洋溢着骄傲与甜蜜,收获了一片羡慕和祝福。
她怎么能想到,如今房子有了,钱也有了,他们的婚姻却为了一只气球,崩了。”
如果对于一件事情的评价,第一落脚点始终在划不划算,在值不值钱上边,那么,总归会造成更大的遗憾。
也许对于那位父亲而言,学区房是刚需,培训班是投资,那些价值不菲的投入是值得的。但是一个30块钱的气球,却属于无谓的开销,能免则免。可是对于孩子,对于夫妻,不同消费观所导致的分歧,却会让家庭因此分崩离析。
也许即使家庭年收入80万,可是在这位父亲的消费观里,物质上的享受是罪恶的,是不划算的。这样的言传身教,又怎能养出有幸福感的孩子呢?
◆ ◆ ◆
格局太小,有时候会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事业发展。
认识一位朋友,很有能力,名校毕业,却失之于格局太小,很悲哀。
他和同事合作项目,却挑肥拣瘦,只做手头上的活,不愿意配合一点其他的交叉业务,因此业务进度严重滞后。
除此之外,他参与一个项目,不停加班,每天都很晚,公司规定可以打车报销。可是在月底报销的时候,却额外将自己非工作时间加班的餐费打车费都混进去,觉得占一点小便宜无所谓,可是偏偏被查了出来。
领导由此质疑了他的人品,又因为绩效不够好,虽然他业务能力强,却也不再信任,慢慢的重要项目也不再交给他。
这位朋友缺钱吗?并不缺。据我所知家境良好,收入优渥。可是不知为何会在这样的小事上做手脚,导致因小失大。
事业由此停滞,生活更是困顿不堪,负能量爆棚,终日怨声载道。
◆ ◆ ◆
我们总说富养孩子,但是最重要的是让他的内心充沛。一个人的消费观,折射了其格局大小,而格局大小,则是日常教养所致。
如果我们的教育总是停留在亏不亏上,对于孩子来说,他的价值观也会拘于计较二字。
也许看表象,是很划算。
自助餐,吃的是最贵的,回本了。
游乐场,每个项目都玩了,划算了。
旅游,所有景点都拍照留念了,不虚此行了。
但是,往往却忽略了一点,那就是我们真的知道孩子想要的是什么吗?什么对孩子来说才是快乐。很多时候,有些获得常常是是润物细无声的。比如六六那句“海滩上的马在走”,比如开篇那位小男孩哭着说的“这个叶子家里没有。”
不用着急替孩子做判断,还原他的真实感受,孩子才能更懂得自我体验。而正是这些细枝末节的浸润,孩子才可能有着更幸福的未来。
作者:tactk,版权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tacgeek.com/4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