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I(International Atomic Time)原子时(即国际原子时)以精确的秒的定义为基础的时间。
国际原子时(TAI,来自法国名字temps atomique International)是一个高精度的原子坐标时间标准,基于地球上的大地水准上的固有时间。它是陆地时间的主要实现(除了固定的时代偏移)。它也是协调世界时(UTC)的基础,它用于在地球表面的所有时间内保持民用时间。
时间计量标准的发展
20世纪50年代之前,标准时间的测量和定义是以天体测量的观测结果为基础的,这就是以地球自转周期为基础的世界时(Universal Time,UT),因此一直以来标准时间的产生和保持(Timekeeping,也称为守时)由天文台站负责。每当整点钟时,正在收听广播的收音机便会播出“嘟、嘟……”的响声,人们以此校对自己的钟表的快慢。广播里播报的“正确时间”实际上就是来自天文台的精密时钟。那么天文台又是怎样知道这些精确的时间呢?
我们知道,地球每天自转一周,因此,天上的星星每天东升西落一次。如果把天球(假想出的一个与地球具有相同的圆心和自转轴,半径无限大的球)当作一个大钟,那么天上的星就好比钟面上表示钟点的数字。星的位置天文学家已经很精确地测定过,也就是说这只天然钟面上的钟点数是很精确地知道的。天文学家的望远镜就像是钟面上的指针。在我们日常用的钟上,是指针转而钟面不动,而在这里则是“指针”不动,“钟面”在转动。当相应的星对准望远镜时,天文学家就能知道准确的时间,并用这个时间去校正天文台的钟,然后在每天的一定时间(例如整点时)通过电台等广播出去。
这种基于天体测量的天文时间在人类历史中曾经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然而,由于天体运动的周期并非完全稳定,因此测量的精度有限,而且观测周期过长、不便使用,不能满足现代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需要。所以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它逐步被以量子物理学为基础的原子时间频率标准所代替。建立在量子物理学基础上的铯原子时间标准诞生于1955年。原子时秒长的定义是:铯133原子基态的两个超精细能级间在零磁场下跃迁辐射周期 9,192,631,770倍所持续的时间。1967年第十三届国际计量委员会决定,把在海平面上实现的上述原子时秒,规定为国际单位制时间单位。从此,时间计量标准便正式由天文学的宏观领域过渡到了物理学的微观领域。
GMT(Greenwich Mean Time)格林尼治平时:
由于地球轨道并非圆形,其运行速度又随着地球与太阳的距离改变而出现变化,因此视太阳时欠缺均匀性。视太阳日的长度同时亦受到地球自转轴相对轨道面的倾斜度所影响。为着要纠正上述的不均匀性,天文学家计算地球非圆形轨迹与极轴倾斜对视太阳时的效应。平太阳时就是指经修订后的视太阳时。在格林尼治子午线上的平太阳时称为世界时(UT0),又叫格林尼治平时(GMT)。
另外还有CET(Central European Time)欧洲中部时间是比世界标准时间(UTC)早一个小时的时区名称之一。它被大部分欧洲国家和部分北非国家采用。冬季时间为UTC 1,夏季欧洲夏令时为UTC 2。
CEST(Central European Summer Time)欧洲中部夏令时间比世界标准时间(UTC)早两个小时的时区名称之一。它被大部分欧洲国家和部分北非国家在夏天采用(UTC 2),冬季这些国家使用欧洲中部时间(UTC 1)
CST
CST却同时可以代表如下 4 个不同的时区:
Central Standard Time (USA) UTC-6:00
Central Standard Time (Australia) UTC 9:30
China Standard Time UTC 8:00
Cuba Standard Time UTC-4:00
可见,CST可以同时表示美国,澳大利亚,中国,古巴四个国家的标准时间。 也就是说,这个需要根据使用的场景来确定使用的是哪个时区。
时区在线转换工具网站 http://www.timebie.com/timezone/centraleuropeansummerbeijing.php
The primary objectives of the IERS are to serve the astronomical, geodetic and geophysical communities by providing access to international terrestrial and celestial reference systems.
原BIH国际时间局:
The creation of the BIH was decided upon during the 1912 Conférence internationale de l\’heure radiotélégraphique. The following year an attempt was made to regulate the international status of the bureau through the creation of an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However, the convention wasn\’t ratified by its member countries due to the outbreak of World War I. In 1919, after the war, it was decided upon to make the bureau the executive body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f Time, one of the commissions of the then newly founded International Astronomical Union (IAU).
From 1956 until 1987 the BIH was part of the Federation of Astronomical and Geophysical Data Analysis Services (FAGS). In 1987 the bureau\’s tasks of combining different measurements of Universal Time were taken over by the BIPM. Its tasks related to the correction of time with respect to the celestial reference frame and the earth\’s rotation were taken over by the IERS.
作者:tactk,版权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tacgeek.com/706.html